您当前的位置:首 页 > 校园新闻 > 图片新闻

特级教师讲座 | 我们如何以文字诠释青春​

作者:沈灏茵     发布时间:2020-9-30 点击数:2113

 金秋时节,我们有幸邀请到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——黄荣华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讲座:有关作文的几个问题。

高考作文于许多同学而言,是一块“难啃的硬骨头”,有时我们冥思苦想,写下的却是几段干巴巴的文字。于是我们转而追求“套路”与“模板”,以期获得一个好的分数。而黄荣华老师的讲座,则打破了所谓“传统”的桎梏,为我们展现了作文背后繁花纵锦的世界。

老师由“浅”入深——从我们最为熟悉却又往往忽视的课本讲起。他提出“大单元主题贯通”这一素材积累方式:对课本每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整合梳理,并转化为我们自己腹中的墨水。他以课本向我们描绘了青春的力量。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笔下深秋时节,万物自由蓬勃的生命力;也看到了铁凝笔下,那位天真烂漫的姑娘香雪对文明的追求。而后老师提及了《红烛》,他说,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红烛,青春年华正好我们,正是红烛!我们燃烧,我们流泪——青春不流泪何以燃烧?

积累了足够“墨水”后,写作的第一步便是审题。黄荣华老师以“人”字为出发点,逐渐深入:如何写人?如何写好人?如何写中国上海的好人?乃至于如何写一位中国上海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的好人。老师如抽丝剥茧,一步步将“审题”二字做到了极致。

没有深度就难以见得美丽的水面,作文也是如此,一篇佳作不会浮于表面。黄荣华老师以“寻找中国味”为例,向我们展现作文的深度:发现中国味,需要比较,比较之后,更需要反省,才能有正确的认知——中国人在领略了西方的文化后,将之于中国味进行对比,不断发现中国味,认识中国味,进而更加热爱中国味。我想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写作文的技巧,更是有关人生的启迪:比较与自省,认知与热爱。

有了深度,也要有广度,一篇佳作的观点不会是片面的。老师以作文题“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,所以你是自由的;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,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”为例,向我们介绍了作文的“一体”与“两面”。我们都要穿越沙漠,这是“一体”,而穿越的自由与限制,是“两面”。我们需要具备辩证的思考能力,拓宽思维,才得以有“比较、反观、自醒、觉悟”的过程。

听罢黄荣华老师的讲座,我们受益匪浅:作文不仅仅关乎分数,它更是对青春的一种诠释。去大胆而真诚地表达自己思维,去满怀热情地描绘美丽的生活。何必年少老成呢?不妨就做红烛,燃烧青春,将最灿烂的光烙印在时间的长河。

作者:高二11班 沈灏茵


本文共1页 

关闭窗口

上海市浦东新区杨高中路2788号 邮编:200135 电话总机:68541158  

沪公网安备31011502100215号 沪ICP备11043675号-2

 

 

 

当前在线人数:3875;累计访问人数:27530335